亚洲私人影院无码AV一区二区_亚洲中文字幕无码天然素人_亚洲无码播放国内在线_牲交a欧美牲交aⅴ免费真_无码高清视频

敦煌歷史研究新成果《敦煌通史》出版


(資料圖)

中國甘肅網8月16日訊(記者 亢兆寧)“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敦煌通史”項目、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學術團隊項目“敦煌河西碑銘與河西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七卷本《敦煌通史》于日前出版。《敦煌通史》是由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鄭炳林教授主編,魏迎春、李軍副主編,由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

《敦煌通史》分為兩漢卷、魏晉北朝卷、隋及唐前期卷、吐蕃卷、晚唐歸義軍卷、五代宋初歸義軍、西夏元明清卷等七卷。具體分工為:鄭炳林、司豪強承擔兩漢卷,杜海承擔魏晉北朝卷和五代宋初歸義軍兩卷,吳炯炯承擔隋及唐前期卷,陳繼宏承擔吐蕃卷,李軍承擔晚唐歸義軍卷,陳光文承擔西夏元明清卷。其中各卷完成人除李軍任職西北大學歷史學院、司豪強還在攻讀博士學位外,其他人都在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工作。

《敦煌通史·兩漢卷》由蘭州大學鄭炳林教授與其博士生司豪強合著。作為七卷本《敦煌通史》的第一卷,本書與過去講究面面俱到側重通識普及性質的通史寫作風格有所不同,它整體上是以時間發(fā)展為脈絡,以歷史事件為專題展開研究。全書共分為九章,系統(tǒng)的介紹了秦漢時期敦煌的歷史。其中前四章介紹西漢時期敦煌郡歷史,主要圍繞敦煌早期歷史、敦煌郡與兩關設置、移民實邊以及對西域、匈奴、南羌等周邊勢力的經營等方面展開研究;第五章介紹兩漢之交敦煌郡的歷史變遷,主要從地緣格局變化角度,揭示了敦煌郡及河西地區(qū)在西漢末至東漢初之間所經歷的復雜多變的區(qū)域局勢變遷,并細致考察了以竇融為首河西五郡勢力歸順東漢政府的歷史進程。后四章介紹東漢時期敦煌郡歷史,主要圍繞河西地區(qū)在東漢時期的戰(zhàn)略定位變遷、敦煌郡職官問題、東漢經敦煌對西域的經營等方面進行考察?!抖鼗屯ㄊ贰蓾h卷》是目前學界研究兩漢時期敦煌歷史的第一部系統(tǒng)性的專著,它具有鮮明的問題意識,所研究問題涉及政治、軍事、民族、職官、對外關系等多個研究方向,并注重利用懸泉漢簡、馬圈灣漢簡以及敦煌文獻等出土資料進行兩漢敦煌歷史的研究。但誠如本書“前言”作者鄭炳林教授所言,本書“遠遠稱不上是兩漢敦煌歷史研究的終結,而只能說是開了一個頭”,事實也的確如此。在鄭炳林教授及其團隊之后的持續(xù)研究中,書中的部分觀點還在不斷的得到修正、補充和完善,但這并不影響本書成為兩漢敦煌歷史研究從宏觀轉向微觀、從空泛轉向具體的一次積極有益的嘗試,故其學術意義和價值不言而喻。

《敦煌通史·魏晉北朝卷》對魏晉北朝時期敦煌歷史作了整體性的研究。全書共分為六章,第一章概述了魏晉北朝時期河西走廊的歷史脈絡,第二章對魏晉北朝敦煌建置沿革進行了完整梳理,第三章對魏晉北朝敦煌家族的歷史作了系統(tǒng)、貫通性的研究,第四章論述了敦煌地區(qū)民族交融的歷史基礎和魏晉北朝時期敦煌民族融合的進程,第五章嘗試運用有限的材料管窺魏晉北朝敦煌經濟的概況,第六章對魏晉北朝時期敦煌文化作了概述。正史、敦煌文獻、碑志文獻等中皆有關于魏晉北朝敦煌歷史的記載,尤其是敦煌家族歷史,不僅在相關文獻中保存下來,還表現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敦煌家族在漢宋之間持續(xù)發(fā)展,與敦煌乃至西北歷史有密切關聯。魏晉北朝敦煌家族歷史上承兩漢、下啟隋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敦煌家族重視其社會聲望、強調其源自中原的歷史根基,通過歷代敦煌文士的努力,敦煌各個家族形成了系統(tǒng)的祖先書寫,展現出連綿不絕、累代仕宦的歷史面貌。敦煌地處絲綢之路文明交匯地帶,中古時期敦煌民族融合的歷史進程豐富多彩,魏晉北朝時期敦煌的民族融合也為隋唐敦煌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敦煌通史·魏晉北朝卷》綜合運用碑志文獻、敦煌文獻、傳世文獻等史料,對魏晉北朝敦煌歷史進行了多視角的觀察,嘗試從虛實相間的歷史書寫中還原敦煌家族的原貌,繪制魏晉北朝敦煌家族歷史的完整圖景。總體上看,《敦煌通史·魏晉北朝卷》是拓展敦煌學研究新領域的一種嘗試,相關內容體現出敦煌這一華夏文明重鎮(zhèn)在中古時期的獨特價值與意義。

《敦煌通史·隋及唐前期卷》由蘭州大學吳炯炯教授編著。全書時間斷限基本為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至唐肅宗至德元載(公元756年),共分為正文五章、附錄三章,以專題形式,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對隋及唐前期的敦煌歷史做貫通性、總結性的敘述與梳理。第一章《隋及唐前期敦煌的政區(qū)沿革》分為兩部分,以傳世史料為基礎,梳理隋及唐前期敦煌地區(qū)政區(qū)沿革,包括轄區(qū)的變遷與沿革,并探討敦煌地區(qū)實行的鄉(xiāng)里制。第二章《隋及唐前期敦煌的經濟社會》分為五部分,以各類敦煌文書為主要史料,討論隋及唐前期敦煌地區(qū)的人口數量、社會階層、戶籍管理制度、土地制度、賦稅徭役情況以及此時期敦煌地區(qū)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的基本情況。第三章《隋及唐前期敦煌地區(qū)的地理》分為兩部分,交通地理部分介紹隋及唐前期敦煌地區(qū)溝通外界的主要道路:瓜沙道、西域南道、大海道、大磧道、矟竿道、莫賀延磧道、南山道。軍事地理部分介紹了隋及唐前期在敦煌地區(qū)設置的軍事機構和軍事設施,主要有唐前期在敦煌地區(qū)設置的折沖府;唐前期在沙州設立的豆盧軍以及瓜沙二州所轄西關、龍勒、子亭、懸泉、雍歸、新鄉(xiāng)等六鎮(zhèn)。第四章《隋及唐前期敦煌的宗教》分為三部分,主要利用敦煌文獻、傳世史籍與石窟題記等進行研究,展現隋及唐前期敦煌地區(qū)佛教、道教欣欣向榮、包容并蓄、相互融合的時代特征以及三夷教等在敦煌地區(qū)傳播與發(fā)展的情況。第五章《隋及唐前期敦煌的世家大族》分為三部分,首先,對隋及唐前期敦煌家族情況進行總體介紹;其次,對敦煌文獻P.2625《敦煌民族志》及該文書的相關研究狀況進行介紹;最后,利用敦煌文獻中的姓氏書文獻、碑銘贊文獻等,結合莫高窟現存的碑刻,介紹了隋及唐前期敦煌地區(qū)的李氏、張氏、翟氏、索氏、陰氏、氾氏、令狐氏、宋氏等數個綿延數百年的家族,展現這些共同生活在敦煌歷史舞臺的世家大族,對這一時期的敦煌乃至河西地區(qū)產生的重要影響。附錄一《隋及唐前期敦煌郡守刺史考》,以時代先后為順序,在岑仲勉《隋書州郡牧守編年表》、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相關內容的基礎上,以編年形式考訂隋及唐前期敦煌地區(qū)郡守刺史,希望能為研究敦煌地方史提供幫助。附錄二《武周〈閻泰墓志〉考證》,以西安出土《大周故尚方監(jiān)丞閻府君(泰)墓志銘并序》為中心,結合敦煌藏經洞所出唐代宮廷寫經中與閻泰(字玄道)相關的題記,考證閻泰的世系、仕宦履歷、家族沉浮等問題。此文將敦煌文獻、傳世史籍與新出石刻史料結合,乃是一次拓展敦煌學研究廣度的新嘗試。附錄三《隋及唐前期(581-756)敦煌文獻編年簡編》,將隋及唐前期且已公布、發(fā)表或介紹的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盡可能地予以搜羅,按隋及唐前期的年號進行排序,并列出收藏編號或收藏機構、寫卷名稱以及寫卷年代,為學界了解此時期敦煌文獻的基本情況提供了方便。

《敦煌通史·吐蕃卷》由蘭州大學陳繼宏博士編著,內容聚焦于公元786年至848年吐蕃統(tǒng)治敦煌的歷史。吐蕃統(tǒng)治敦煌雖然只有60余年,但其文化影響在敦煌乃至河西地區(qū)長久存在,直接影響了后來的歸義軍時代。同時,這也是古代各族人民交流融合、共同締造中國歷史的一段重要篇章,自有其研究旨趣和現實意義。本書正是由此出發(f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立足漢、藏文史籍以及出土漢、藏文文獻,對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社會政治、經濟主要方面所作的一次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梳理。全書共分為七個部分,包含緒論及正文六章。其中,緒論部分從出土文獻、傳統(tǒng)史籍、考古材料三個層面簡要介紹了學界對相關資料的整理釋讀情況,并圍繞本書所涉專題全面綜述了前人研究成果。第一章“吐蕃統(tǒng)治敦煌始末”從安史之亂后的唐蕃情勢、吐蕃對河西的蠶食等方面著手,鋪陳了吐蕃占領敦煌的歷史背景,勾勒了敦煌從陷落到收復的歷史脈絡。第二章“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的行政建制”詳細闡述了吐蕃在敦煌實行的部落制,從統(tǒng)治初期對世俗民眾和宗教人口分而治之設立鄉(xiāng)部落、僧尼部落、道門親表部落,到中期重新編制戶籍設立行人部落、絲綿部落,及至后期設立阿骨薩、悉董薩、悉寧宗等更具軍事性質的部落,展現了吐蕃統(tǒng)治方式的不斷完善以及敦煌民眾對新的管理模式的日漸適應。第三章“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的職官體系與軍事組織”自上而下梳理了吐蕃統(tǒng)治敦煌的一整套軍政機構,重點羅列了敦煌當地的蕃官、漢官體系,兼及吐蕃時期敦煌的基層軍事組織tshar。第四章“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的經濟制度”詳述了這一時期敦煌的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及賦稅勞役制度。第五章“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的農牧業(yè)”介紹了這一時期敦煌農業(yè)、畜牧業(yè)的恢復發(fā)展情況。第六章“吐蕃統(tǒng)治時期敦煌的手工業(yè)”從金屬鑄造業(yè)、紡織印染業(yè)、糧食加工業(yè)、造紙業(yè)等手工行業(yè)的發(fā)展及官府對工匠的管理等方面一窺這一時期敦煌的手工業(yè)面貌。

《敦煌通史·晚唐歸義軍卷》由西北大學李軍教授編著。作為晚唐五代宋初活躍于西北地區(qū)的政治力量,歸義軍政權近200年的歷史發(fā)展進程,長期以來都是敦煌學領域的核心議題之一,因此該書不僅是《敦煌通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進入新世紀后歸義軍史研究的又一力作。隨著20世紀初敦煌文獻的發(fā)現及陸續(xù)刊布,羅振玉、向達、姜亮夫等先生對歸義軍節(jié)度使世系等問題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研究。其后,中外學術界涌現出一大批關于歸義軍政治史、歷史地理、民族關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高水平論著。其中,以藤枝晃、土肥義和、榮新江、鄭炳林等先生的成果最具代表性,奠定了歸義軍史縱深研究的堅實基礎。進入21世紀以后,敦煌學研究進入轉型期?!抖鼗屯ㄊ贰ね硖茪w義軍卷》在承繼傳統(tǒng)議題及方法的同時,從新范式出發(fā)再度探索歸義軍史,指出唐政府的河隴經略、中央政府與歸義軍的互動、甘州回鶻等政權的崛起都曾經極大地影響晚唐時期敦煌的歷史走向,促進了歸義軍研究的深化。從關注的歷史時段看,《敦煌通史·晚唐歸義軍卷》所關注歷史事件主要發(fā)生在大中二年(848)至天祐四年(907)之間。一方面,由于敦煌文獻的時代主要集中在晚唐五代宋初,所以研究晚唐時期的歸義軍歷史,有相對充足的文獻支撐。另一方面,晚唐時期包括沙州在內的河西政局曾發(fā)生過劇烈的變動,對其后的歷史發(fā)展影響深遠,研究的學術價值比較高。從涉及的學術話題看,《敦煌通史·晚唐歸義軍卷》關注到了晚唐政府的西北經略與中央及西北政局的互動關系、歸義軍與晚唐中央政府關系的演進、歸義軍轄區(qū)的變遷、晚唐歸義軍的政治史、歸義軍河西屬州的政治變動等諸多話題。相關的學術問題,涉及政治史、民族史、制度史、疆域變遷史等多個研究方向。具體而言,《敦煌通史·晚唐歸義軍卷》的特點和價值可以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在研究視角上,兼顧歸義軍內部歷史演進和外部政治環(huán)境兩個方面,避免偏頗;其二,在史料運用上,充分利用敦煌文獻、石刻碑銘以及傳世譜牒,拓展了歸義軍史研究的史料來源;其三,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對史料的細致辨析及對史源的關照,更有從長時段、多維度觀察歷史問題的自覺。總的來看,《敦煌通史·歸義軍卷》立體化地呈現出包括歸義軍在內的中國廣大西北地區(qū)在晚唐之際的復雜圖景,進一步拓展了歸義軍史的研究領域和史料來源,為轉型時期的敦煌學奠定了新的研究基礎。

《敦煌通史·五代宋初歸義軍卷》由蘭州大學杜海副教授編著。本卷主要分為六章,按時間順序展開論述。曹議金取代張承奉執(zhí)掌敦煌后,穩(wěn)定了敦煌政權的內外形式,成為敦煌歸義軍節(jié)度使。曹氏歸義軍自曹議金至曹賢順,一共經歷了八任節(jié)度使的統(tǒng)治,曹議金是曹氏歸義軍政權的開創(chuàng)者,在政治軍事上取得一系列建樹,獲得了中原王朝的冊封,為此后敦煌政權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曹元德、曹元深時期,延續(xù)了其父曹議金的各項政策,敦煌政權趨于穩(wěn)定和鞏固。曹元忠時期,敦煌成為絲綢之路東西交通的重要樞紐,敦煌社會文化繁榮發(fā)展。曹延恭、曹延祿時期,曹氏家族內部矛盾加劇,歸義軍政權的衰亡亦與此有關。唐宋之際西北地區(qū)的政治形勢復雜多變,曹氏家族采取了靈活的內外策略,為敦煌的穩(wěn)步發(fā)展做出貢獻。從西北地區(qū)歷史演進的過程看,雖然中原王朝勢力退出河西走廊,但是中原王朝治理模式仍舊影響深遠,華夏制度、華夏文化在西北各個政權中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敦煌政權成為西北地區(qū)中原王朝的代理人。由此亦可以管窺唐代以后中國歷史的演進模式??傮w上看,《敦煌通史·五代宋初歸義軍卷》對曹氏歸義軍時期的敦煌歷史進行了微觀、具體的研究,結合敦煌藏經洞文獻繪制出五代宋初敦煌歸義軍歷史的整體面貌。敦煌文獻內涵豐富、保羅萬象,曹氏歸義軍時期的敦煌歷史亦是唐宋之際整個西北地區(qū)歷史的縮影。

《敦煌通史·西夏元明清卷》由蘭州大學陳光文副教授編著。該書共分四章:第一章西夏時期的敦煌,第二章蒙、元時期的敦煌,第三章明朝時期的敦煌,第四章清朝時期的敦煌,各章之下按照不同時期敦煌歷史發(fā)展特點,分別設立行政建制、族屬人口、經濟構成、文化信仰等內容,展開對西夏元明清時期敦煌歷史與社會的研究和呈現?!抖鼗屯ㄊ贰の飨脑髑寰怼方柚飨膶W界的最新成果,結合敦煌地區(qū)西夏時期的題記、壁畫等資料,對西夏在敦煌建立統(tǒng)治的歷史過程、敦煌的行政體系與職官設置、族屬構成與人口數量、經濟構成、佛教信仰等進行了研究和呈現。在研究蒙元時期敦煌歷史時,該書除搜集正史、碑刻資料外,還深入開掘敦煌石窟游人題記中的職官資料,對敦煌沙州路總管府和瓜州的行政體系和職官設置進行了較為完整的呈現。提出元代敦煌地區(qū)形成了沙州路總管府、屬州瓜州與諸王共同組成的軍政管理體系。同時,該書還結合《經世大典》等史籍及黑水城出土文書,對元代敦煌地區(qū)的驛站和交通進行了討論。有關明朝時期的敦煌歷史,學術界以往研究不多。該書利用《明實錄》《明史》《肅鎮(zhèn)華夷志》等史志以及敦煌石窟明代游人題記、黑水城文書等資料,對沙州衛(wèi)、罕東左衛(wèi)時期敦煌歷史脈絡和社會面貌進行了系統(tǒng)呈現。最后,研究清朝敦煌歷史時,該書對清朝開發(fā)敦煌的歷史背景、敦煌的行政建制、移民舉措、農田水利、民眾信仰等進行了細致的研究。西夏元明清時期,中國歷史再度步入大一統(tǒng)王朝時代,政治中心東移北上,敦煌逐漸遠離京畿地區(qū);中原地區(qū)的對外交流窗口則逐漸由陸路轉為海路,敦煌作為絲路樞紐和中西都會的地位不可避免的出現弱化。該書指出,盡管蒙、元時期敦煌處在中原河西與西域地區(qū)驛站體系的重要節(jié)點位置,東、西方旅行家和商人仍然常常選擇等經常選擇經由敦煌東來西去的道路。然而,由于蒙、元時期疆域的空前遼闊和中西交通路線的多元化,敦煌的樞紐作用相比于漢唐時期仍然有所下降。明朝時期的東西陸路通道盡管仍然經過關西地區(qū),但卻往往繞過敦煌,而是走從布隆吉直達哈密的道路。清代戍邊或任職官員在前往新疆的過程中,也都走從安西直達哈密的道路,并不經過敦煌。因而,西夏元明清時期,敦煌作為“絲路明珠”的光環(huán)逐漸褪去,至清代最終成為僻居西北內陸的普通縣城,盡管清代敦煌日漸興復,但與漢唐時期的敦煌已不可同日而語。直到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數萬件珍貴古文書重見天日,敦煌才再度為世人所矚目?!抖鼗屯ㄊ贰の飨脑髑寰怼窐嫿ǖ亩鼗蜌v史,歷經西夏、元、明、清四個朝代,時間跨度近千年。由于這一時期敦煌所處的時代背景與發(fā)展脈絡較為接近,因而該書將西夏元明清這一較長時期的敦煌歷史納入一部書中進行呈現?!抖鼗屯ㄊ贰の飨脑髑寰怼返某霭?,使“后敦煌”時代的敦煌歷史較為完整和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補上了敦煌通史自宋初到清末的重要一環(huán),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綜上,《敦煌通史》的編纂歷時十余年,旨在對秦漢至明清時期敦煌地區(qū)的歷史進行貫通性、總結性的研究,系統(tǒng)呈現敦煌及絲綢之路東段的歷史變遷?!抖鼗屯ㄊ贰返某霭?,將為陸上絲綢之路研究的深入開展奠定深厚基礎,對西北歷史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